跳转到主要内容

联合国警示全球女性谋杀与数字虐待危机

妇女举行示威,抗议男性实施的性别暴力。
Unsplash/Ehimetalor Akhere Unuabona
妇女举行示威,抗议男性实施的性别暴力。
三年来,美国女演员雅姿·特斯凡的手机持续收到一名陌生男子发来的数千条恶意信息。这场匿名的骚扰在某一天骤然升级为现实的尾随——对方准确无误地用短信描述出她当日的穿着。

特斯凡在纽约举行的“制止暴力侵害妇女行为国际日”纪念活动上向联合国官员、亲善大使及民间社会代表坦言,被一个没有面孔的人窥视,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

然而,这不请自来的关注迅速演变成了赤裸裸的死亡威胁。当她向警方求助时,得到的回复却是:由于所有行为都发生在数字空间,且无法确定骚扰者身份,“从法律上讲,我们无能为力”。

每十分钟就有一名女性遭杀害

根据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最新发布的有关杀害女性行为的报告,去年全球有超过8万名妇女和女性被故意杀害。

其中超过半数的女性死于亲密伴侣或家庭成员之手——相当于平均每十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伴侣或家人夺去生命。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同年遇害的男性中,仅11%是死于伴侣或亲人之手。

今年的全球倡议将矛头直指数字暴力,并敦促各国政府完善立法消除有罪不罚现象,要求科技企业保障平台安全,并呼吁捐助方支持致力于消除暴力行为的公益组织。

数字暴力持续升级

联合国大会主席贝尔伯克指出,过去几年间,她接触过的几乎所有公共领域的女性高层人物——无论是记者、活动家还是政治家,都面临着不断升级的网络骚扰、性化侮辱和人身暴力威胁。

报告显示,数字工具的普及不仅加剧了现有形式的性别暴力,更催生了非自愿图像传播、人肉搜索和深度伪造视频等新型暴力手段。这类数字暴力涵盖网络欺凌、网络追踪和性骚扰等行为,可能导致受害者遭受身体、性侵害、心理、社会、政治或经济等多维度的伤害。

贝尔伯克强调,数字暴力的目的始终如一——恐吓、羞辱,尤其是迫使女性沉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暴力行为的规模与蔓延速度已超越人们以往的任何认知。

终结有罪不罚现象

联合国妇女署执行主任巴胡斯警告:“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幸存者总被质疑,施暴者却逍遥法外。”

当前打击数字性别暴力的主要障碍在于,全球范围内缺乏保障女性安全的法律基础与监管体系。

巴胡斯提出三项终结有罪不罚的解决方案:首先,必须确认数字暴力等同于实质暴力;其次,司法体系应追究科技企业的责任;最后,需加大对预防与应对机制的资源投入。

特斯凡在回顾自身遭遇时坦言,若法律始终将网络侵害视为虚无,就等于强迫受害者以自我消失来寻求保护。

她坚定呼应联合国将数字暴力实质化的倡议,并强调:“我们生而有权享有法律保护——这份保障必须在我们依然鲜活地存在时真正生效。”

终结暴力 守护数字空间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纪念11月25日“制止暴力侵害妇女行为国际日”的致辞中表示,暴力侵害妇女和女童行为是一种遍及全球的祸害。在我们所处的数字时代,这种行为正在因技术的覆盖范围和发展速度而加剧。

他强调,若要结束这场危机,所有人必须采取行动。各国政府必须将数字暴力定为刑事犯罪,并加强对幸存者的援助。科技公司必须确保其各种平台做到安全、负责。各社区也必须团结起来,对网络仇恨零容忍。

古特雷斯表示,绝不允许数字空间成为又一个让妇女和女童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

他呼吁全球团结一致,在世界各地结束暴力侵害妇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