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中的留守、撤离与重生

仅过去一年间,就有超过25万居民离开顿涅茨克地区。该地区位于乌克兰东南部,毗邻俄乌边境,一直是俄军攻击的重点目标。
与此同时,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哈尔科夫、苏梅和扎波罗热等邻近地区的人员疏散工作也在持续进行。
联合国难民署正在为撤离民众与留守居民提供援助。该机构驻第聂伯罗办事处负责人塞尔萨莱向《联合国新闻》透露,希望留守的民众中以老年人和残障人士为主——有人因担心一去不返而不愿离开家园,也有人纯粹因无法自行撤离而需要援助。
艰难抉择
留守在战火前线的民众生活在极度艰苦与高压的环境中,不仅持续遭受袭击,也无法享有基本的公共服务。
安全局势更是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然而,即便处境如此艰难,说服他们离开依然绝非易事。
塞尔萨莱表示:“我认为,离开还是留守,决定权应始终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提供充分信息,确保每一个抉择都是充分知情的。”
援助疏散民众与前线社区
目前,联合国难民署及其非政府组织合作伙伴正在为这些群体提供亟需的援助。
塞尔萨莱说:“当我们能够进入这些社区时,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从毛毯等基础救援物资,到房屋遭空袭损毁时的栖身建材与修缮材料,同时还包括心理疏导与法律援助。”
最脆弱的疏散群体会途经由政府主导运营的中转站。他们在此短暂停留,获得基本服务后便继续转移。
塞尔萨莱指出,经过中转站的人员中,46%是长者或行动不便者。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他说:“我们协助建立这些中转站,配备床铺、毛毯、洗衣机等保障运转的基础设备,同时提供心理干预、司法援助及现金支持等服务,帮助人们应对最迫切的需求。具体援助内容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前线留守者
来自扎波罗热前线社区的老年妇女斯维特兰娜,曾途经第聂伯罗市以南的一处中转站。尽管早前曾有人劝她撤离,但她和丈夫始终不愿离开。他们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家中断电断供,无人机还时常在屋顶上空盘旋。
几周前,随着扎波罗热战线的演进与局势的不断恶化,她终于明白此地已非久留之所。斯维特兰娜在中转站度过了几天,期间获得了现金援助和其他支持,随后被转移至第聂伯罗市的“善意之海”——一个由联合国难民署资助、为轮椅使用者及行动不便的境内流离失所者提供临时住所的安置点。
塞尔萨莱回忆:“我正是在那里遇见了她,这里只是一个临时的落脚点。她仍在等待一个长久的安身之所。当我见到她时,她身上有着惊人的能量。尽管历经磨难,她的双眼依然闪烁着希望与活力的光芒。”
长期解决方案与复原力
对于像斯维特拉娜这样的弱势境内流离失所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找到长期解决方案,包括住房以及更全面的支持。
塞尔萨莱表示,这可能意味着入住辅助生活设施,也可能意味着接受居家护理、住在一所房子里,但同时获得必要的服务。
他指出:“境内流离失所者的住房是主要缺口之一。我们正积极在这一领域开展工作,与我们的紧急响应努力同步推进。”
在斯维特拉娜探索更长期的安置方案期间,联合国难民署将继续为她和其他境内流离失所者提供支持。
塞尔萨莱说:“我认为她的故事完美呈现了前线生活的真实写照。你必须做出是否离开的艰难决定,然后再鼓起勇气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