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何去何从?

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关于资金问题的谈判刚刚启动,民间社会的抗议者们便高声疾呼,要求各国领导人“为未来注资”。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iego Herculano
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关于资金问题的谈判刚刚启动,民间社会的抗议者们便高声疾呼,要求各国领导人“为未来注资”。
当贝伦气候谈判进入最后阶段,各国谈判代表正围绕三大主线展开工作:技术细节磋商、部长级协商以及主席国主导的讨论。在这些专业术语与复杂框架背后,190多个国家面临的根本抉择将决定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

当前谈判实质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

1)各国如何提升气候行动力度?

在全球持续加速变暖、气候灾害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减排与适应成为核心议程。代表们正聚焦几项关键机制:

• 国家自主贡献:每五年更新的国家气候计划。巴西气候变化会议上,各国正探讨提升行动力度与加快落实进程的新路径。
• 淘汰化石燃料: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达成“逐步摆脱化石燃料”共识,当前谈判焦点在于是否制定更清晰、契合各国国情的转型路线图。
• 国家适应计划:72国已提交规划,但多数资金匮乏。一项提议要求到2030年将适应性资金增加三倍。
• 全球适应目标:围绕约100项指标展开磋商,旨在建立全球适应进展评估体系。
• 森林融资路线图:已获36个政府支持(覆盖全球45%森林面积及65%GDP),目标填补热带森林保护与修复每年668亿美元的资金缺口。

2)如何让资金与技术精准惠及最需要群体?

政治承诺无法单独化解气候危机——亟需实质资源支撑。本届气候大会谈判代表正以多个路径破解资金与技术壁垒,重点包括:

• 《巴黎协定》第九条第一款:发达国家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代表们正商讨制定行动计划与问责机制。
• 巴库-贝伦1.3万亿美元路线图:拟通过五大行动领域及无债务工具,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动员1.3万亿美元资金,相关方案正在磋商中。
• 损失与损害基金: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设立、第28届大会启动,用于援助受气候冲击最严重国家。在本届大会召开时,此项资金显现严重不足,引发增资呼吁。
• 绿色气候基金:全球规模最大的气候基金,但其最新增资周期已显现萎缩迹象。
• 全球环境基金: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但现有资金规模被普遍认为不足。
• 适应基金:成立于2001年,专门资助惠及脆弱群体的具体适应项目。该基金报告显示近年捐款额度持续下滑。
• 技术实施计划:旨在提升气候技术可获得性,但谈判因资金与贸易壁垒问题存在分歧。
• 限制性贸易单边措施:可能制约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气候相关贸易政策。有提议建立评估其影响的专门平台。

3)如何确保气候行动公平且包容?

即使有了资金,大规模转型仍可能加深不平等,除非能切实保护弱势群体。谈判代表正致力于制定保障公平性的框架,包括:

  • 公正转型工作计划:推动社会正义、体面劳动和可持续发展。各国期待一个与工人和社区现实相一致的务实框架。
  • 性别行动计划:指导将性别视角纳入气候行动。第一份计划于2017年通过,更新版本预计将在本届大会发布。

贝伦大会为何关乎全局?

在贝伦作出的抉择,将决定《巴黎协定》能否从文本走向实践,也关乎全球气候目标是否触手可及。

闭门谈判中的氛围已然昭示:时不我待,妥协刻不容缓。这些决定将影响减排速度、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弱势群体能否得到充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