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亚马孙河畔到全球典范:发挥本地领导力作用 打造具备气候韧性的学校体系

当你乘船从贝伦前往巴尔卡雷纳市时,一座蓝白相间的朴素建筑可能会映入你的眼帘,它有着三角形的屋顶,上面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许多旅行者几乎不会注意到它。但这座建筑却承载着一个非凡的故事——它证明了即使在偏远社区,也能保护儿童免受气候危机最严酷的冲击。
安全且可持续的学习环境
在过去三年里,玛丽亚·瑙拉·古维亚市立学校一直在实践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核心主题之一:适应一个日益受到危险气候事件影响的世界。
学校采用了防洪、防侵蚀的砖石结构,配备了可缓解极端高温的隔热屋顶、太阳能供电系统和卫星互联网。与该地区许多学校不同的是,孩子们能够使用清洁用水,这得益于校园内一口深达150米的水井。
在访问期间,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主任基肖尔将这所学校称为“一座指路明灯”,足以激励亚马孙地区乃至更广泛地区的适应性建设。他表示,希望在全球范围内看到至少10万所这样的学校。
干旱、水土流失与海平面上升
巴尔卡雷纳市长奥加瓦表示,该地区虽不常遭遇极端降雨或潮汐上涨,却正面临着微妙而持续的气候影响,这些因素干扰着孩子们的正常生活。
他指出,主要问题是河溪干涸。这周学生还能乘船到校,下周因潮汐变化就可能无法准时抵达,不得不沿着斜坡和淡水河滩步行。而随着海平面上升,这些路径开始被淹没,并引发侵蚀。他们不得不修建防护结构来阻挡侵蚀。若不加干预,数年之后将必须不断加高扩建防护墙。
随着海水倒灌导致河流盐度上升,以鱼类为基础食材的当地饮食结构也因鱼类迁徙面临挑战,这成为海平面上升引发的另一重困境。
发挥地方领导力
鉴于巴尔卡雷纳市应对气候威胁的积极成效,联合国于2023年将其指定为全球第25个"复原力中心"——这也是亚马孙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罗斯巴赫一同参与考察时强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必须重视地方领导人的意见——正是这些扎根一线的实践者,在推动落实拯救生命的应对策略。
她强调,本次气候大会及考察活动有助于唤起世人对雨林及全球城市居民生存需求的关注。保护人类与守护地球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地方政府、当地行动与社区领导力的关键作用。
她指出,仅给予认可远远不够,必须建立"扎实有效的实施机制"予以支撑。
亚马孙地区的典范
随行考察的巴西城市部长菲略指出,必须通过财政投资来重视和支持像巴尔卡雷纳市长这样的地方领导者。
菲略强调,这所学校"堪称亚马孙地区的典范",虽尚未能代表整个亚马孙流域的教育现状,但"充分证明了当资金投入与政治意愿形成合力时所能创造的奇迹"。
他特别赞扬了当地在防灾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实践——这些课程已成为巴尔卡雷纳全市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满韧性的学生
代表团还走访了多所学校,学生们展示了各类创新项目:将餐饮废油转化为肥皂、用甜菜根和胡萝卜提取天然无污染染料、通过植树应对极端高温等。
学生桑托斯分享道:"每棵栽下的树都是爱与希望的象征——适应就是在困境中持续前行。"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负责人基肖尔表示,孩子们对未来愿景的构思令他深受启发:他们既学习韧性建设之道,又深刻理解个人、家庭与社区的责任担当。
他期待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能推动防灾减灾投资实现规模化升级,并指出,巴西堪称成功典范——全球参与“建设韧性城市”行动的2000多座城市中,巴西城市占比显著。
巴西气候大会的深远影响
奥加瓦市长指出,巴西气候大会已为巴尔卡雷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它显著加速了基础设施投资进程。得益于这些投入,到今年年底,该市污水处理覆盖率将达90%,95%的居民将获得饮用水。若非此次大会的推动,这些目标原本需要10到15年才能实现。
展望未来几年,他计划将重心转向公共交通的能源转型,特别是用于在各岛屿间接送学生的通勤船舶。
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罗斯巴赫对此强调,全球众多城市都亟需类似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在住房领域——当前已有数百万居民都在日益严峻的气候威胁下居住生活,其居所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既是“森林大会”亦是“城市大会”
罗斯巴赫以里约热内卢马雷贫民窟为例,指出根据居民自行收集的数据,当地气温曾比市区平均高出6摄氏度。
她表示,离开贝伦时满怀期待,相信本届“森林气候大会”也将有力推动城市发展议程,把保护最脆弱群体置于优先地位。
此次高层访问期间,巴西城市部与巴尔卡雷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地方减灾风险计划合作备忘录》。与此同时,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与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布了关于该市粮食安全的调研报告,旨在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与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