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三十年全球农业灾害损失累计达3.26万亿美元

严重的洪水扰乱了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儿基会/Fahad Ahmed
严重的洪水扰乱了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周五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显示,过去三十余年间,灾害已造成全球农业累计损失约3.26万亿美元,年均损失高达990亿美元,约占全球农业GDP的4%。报告强调,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农业风险管理方式,为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构筑新的韧性基础。

这份题为《2025年灾害对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影响》的报告,提供了迄今最全面的全球评估,涵盖干旱、洪涝、虫害、海洋热浪等多类灾害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生计的冲击,并描绘了数字创新如何帮助农业部门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范。

亚洲损失最高,非洲负担最重

报告指出,1991至2023年间,灾害使全球损失46亿吨谷物、28亿吨果蔬和9亿吨肉奶产品,人均每日热量摄入因此减少320千卡,相当于平均能量需求的13%至16%。

从区域分布看,亚洲占全球农业灾害损失的47%(1.53万亿美元),反映了其农业规模庞大及对洪涝、风暴和干旱的高度暴露;美洲占22%(7130亿美元),主要受干旱、飓风和极端高温影响;非洲虽然绝对损失较低(6110亿美元),但农业GDP损失率达7.4%,为全球最高。

报告指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脆弱性突出,其农业生产虽然规模有限,却经常因气旋、洪水和海平面上升遭受重创。报告特别强调,在1985至2022年间,海洋热浪造成的损失达66亿美元,影响全球15%的渔业产量,但该领域在灾害评估中长期被忽视。

数字化驱动韧性建设

粮农组织将数字技术视为农业减灾的“变革性力量”。人工智能、遥感、无人机、移动网络和传感器等技术正显著提升监测、预警和决策能力。

报告强调,在数字化进程加速的同时,全球仍有超过26亿人处于离线状态,多数生活在农业依赖度高、风险暴露度大的农村地区。报告指出,数字转型的成功必须建立在包容性设计和能力建设之上,才能真正提升农业抗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粮农组织敦促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私营部门加强协作,加大对农业防灾减灾领域数字创新的投入,将这些工具纳入国家农业战略与政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