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被盗的过去:打击非法文物贩运行动内幕

一件文物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中展出。
联合国图片/Amanda Voisard
一件文物在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中展出。
非法文化财产交易是全球最古老、最暴利的犯罪之一,但如今联合国与国际执法机构的联合行动正有效瓦解这些跨国犯罪网络。

仅去年一年,国际刑警组织联合23个国家的执法和海关机构开展的行动中,就查获超过3.7万件文物,包括考古遗物、艺术品、古钱币和乐器。

据国际刑警组织披露,乌克兰海关截获87件历史珍品,其中包括萨罗夫圣塞拉芬圣像及古钱币,走私者企图将这些文物非法运往波兰、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

在西班牙,卡塞雷斯省警方破获一伙盗掘考古遗址的团伙,该团伙使用金属探测器盗取数千枚罗马钱币,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贩卖。

在希腊,三名试图以8万美元出售五幅拜占庭圣像的人被逮捕。

国际合作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指出,文化财产走私与武器及毒品贩运同为最暴利的非法交易之一。然而,与其他走私活动不同,文化财产交易并未全面被禁止。

对古董和艺术品的高需求,加上监管不力,使得该市场利润丰厚且风险相对较低。尤其在政治动荡、战争和社会不稳定时期,考古遗址和博物馆常无人看管。有组织犯罪网络利用危机,通过复杂供应链获利。

在11月14日“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克里斯塔·皮卡特向《联合国新闻》表示:“非法贩运、盗窃及非法转移文化财产,触及文化权利、文化认同、集体记忆和社区历史等核心议题。”

贩运者越来越多地通过在线平台和拍卖渠道出售赃物,包括从水下考古遗址打捞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谴责2025年10月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八件无价文化珍品”被盗,警告此类犯罪“危及珍贵历史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传承”。

爱沙尼亚卡尔马教堂的16世纪祭坛画。
教科文组织

恐怖主义融资

教科文组织强调,非法文物交易助长洗钱、逃税及恐怖主义融资等全球犯罪网络。自2023年以来,教科文组织已为80个国家的1200余名博物馆和海关专业人员提供培训,以强化法律框架、提升专业能力并提高公众意识。

皮卡特补充说:“我们还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合作伙伴探索核技术在文物溯源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打击非法贩运提供了新机遇。”

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全球首个“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运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展示被盗文物的数字复制品。该平台包含教育资料、受影响社区证词及成功归还案例。皮卡特表示:“这个博物馆的初衷是,终有一日它将变得空空如也。”

她分享了家乡爱沙尼亚的经历:当地一座小岛教堂向博物馆捐赠数件祭坛雕塑,这些由16世纪吕贝克工匠制作的艺术品见证了爱沙尼亚与汉萨同盟的历史渊源。她强调,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而非金钱。教科文组织警告,剥夺文化遗产的社会将失去部分身份认同,并动摇未来发展的根基。

教科文组织持续支持各国追查和追回被盗文物,包括中亚地区——该地区曾有文物从阿富汗走私而来。电子登记册、数据库和区块链等数字工具正为追溯古物来源提供助力。当局呼吁买家务必索要来源证明,避免向不明在线卖家购买,并可将可疑物品举报至当地执法部门或国际刑警组织。

每件归还的文物,都在修复过去与现在的珍贵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