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真相的气候大会”在巴西开幕 全球控暖行动亟待提速

会场内弥漫着审慎的乐观气氛。随着近日数十份更新的国家气候计划的提交,承诺采取控温行动的国家已达113个,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合计占全球6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初步评估表明,根据最新数据测算,到2035年全球排放量预计将下降12%。
1.5℃ 底线不可逾越
截至10月,全球仅有64个国家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方案,预估减排总量仅达10%。
巴西总统卢拉在演讲中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已非未来威胁,而是正在上演的现实悲剧。他以近期重创加勒比海的"梅丽莎"飓风与袭击巴西巴拉那州的龙卷风为例,指出这些极端天气正是气候危机的残酷实证。
卢拉强调,本届大会应是直面真相的转折点。在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蒙昧主义者不仅否定科学证据,更抗拒多边主义进程。他们操控算法、散播仇恨、制造恐慌,肆意攻击公共机构、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此刻我们必须再次击溃否定主义。
他指出,若无《巴黎协定》,至本世纪末全球将迈向近5℃的灾难性升温。“当前我们虽走在正确轨道,但行进速度远不及所需。照此趋势,地球仍将突破1.5℃临界点——这条底线,我们冒不起逾越的风险。”
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转型之路
卢拉敦促各国领导人制定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并将气候适应措施置于国家战略核心位置。
他呼吁确立"人类以公正有序的方式摆脱化石燃料依赖、扭转森林砍伐趋势、并动员必要资源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线图"。
同时他宣布设立专项基金,以其石油开采收益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
领导人峰会取得进展
卢拉宣布,于11月6日至7日在贝伦举行的领导人峰会已为"热带森林永续基金"成功筹集55亿美元——该基金由巴西发起,旨在通过资金补偿机制激励各国保护雨林。
多项集体承诺同期达成:包括承认土著人民土地权利、将可持续燃料产量提升四倍,以及推动气候行动与消除饥饿、贫困及环境种族主义的斗争协同并进。
卢拉表示,将气候大会设在亚马孙腹地是"艰巨但必要的抉择",此举让世界得以亲眼目睹这个涵盖5000万居民与400个土著人部落、拥有全球最丰富生物群系的真实境况。
他呼吁:"愿雨林的宁静启迪人类智慧,让我们看清前行的方向。"
排放量"呈下降趋势"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斯蒂尔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历届气候大会通过的承诺与协议已初见成效,全球排放曲线正开始下行。
他坦言前路依然艰难,但指出坐落于"壮阔亚马孙河入海口"的贝伦城本身将赋予世人启示:"亚马孙从来不是孤独的河流,而是由上千条支流共同构筑的庞大水系。气候行动的推进也是如此——必须依靠国际合作的万千细流汇聚成海。"
孤军奋战难解危局
斯蒂尔强调,任何国家的单边计划都无法独力解决这场危机,世上更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气候灾难使国民生产总值骤降两位数的代价。
他指出,尽管已经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极端天气事件仍在夺走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不可原谅的”。当灾难性的干旱摧毁农作物并使粮食价格飙升时,袖手旁观既不符合经济理性,也不符合政治理性。
斯蒂尔特别强调的谈判重点包括:
- 推进公正有序的化石能源转型
- 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三倍增长与能效翻倍
- 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动员1.3万亿美元气候资金
- 通过新版全球适应指标体系
- 落实公正转型工作方案与技术实施计划
聚焦落实、适应与科学
在瓜雅雅拉土著人成员带来的音乐表演之后,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杜·拉戈正式宣布大会开幕。
他呼吁全体代表共同努力,将本次大会打造为"推动气候政策落地、强化适应行动、促进经济协同的实践平台——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尊崇科学、遵循实证的决策殿堂"。
最后,他特别向土著人群体作为亚马孙雨林世代守护者的重要贡献表达致敬。这片承载着地球生命脉搏的热土,此刻正凝聚着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