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紧急呼吁兑现气候承诺并扩大资金规模

自京都会议至沙姆沙伊赫峰会,经过数十年的承诺与年度磋商,全球气温仍在持续上升。各国政府和大型企业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必须采取切实行动,而非停留在口头承诺。
选择在世界最大热带雨林边缘召开会议,凸显了本届气候变化大会的重大意义:亚马逊既是关键的碳汇,也是应对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的前沿地带。
因此,本届会议致力于推动战略性转型。与会代表将审议各国气候计划,推进实现每年1.3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目标,采取新措施支持各国适应气候变化,并加快实现向清洁经济的“公正转型”。
“是付诸行动的时候了”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视为关键的转折点——全球团结正面临现实考验。峰会于周一在贝伦开幕,但背景令人警醒:科学界指出,全球气温正朝着暂时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升温上限的方向发展。
专家警示,这类短暂超标仍可避免,但前提是各国必须迅速加大减排力度、提升适应能力并扩大气候资金规模。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领导人峰会上表示:“谈判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落实、落实、再落实的时候。”
作为主席国,巴西将围绕30项关键目标推进本届会议的行动议程,每一项目标均由负责扩大解决方案规模的“启动小组”牵头落实。
这一行动议程被称为“mutirão”——一个意为“集体任务”的土著民族词汇——体现了巴西强调土著人民领导力与参与度的努力。
巴西政府表示,希望从土著人社区到商界领袖,各方共同履行既有气候承诺。
转型融资
本次行动议程以自愿承诺为基础而非法律约束,但所需变革规模巨大:到2035年,每年至少需要1.3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资。
科学家警告,若不采取紧急措施,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2.3至2.8℃,使大片区域因洪水、极端高温与生态系统崩溃而难以居住。
贝伦会议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巴库至贝伦1.3万亿美元路线图报告》,由第29届气候变化大会和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主席国共同制定。报告提出五项资源动员优先方向,包括:充实六项多边气候基金;加强对污染活动征税的国际合作;以及将主权债务转化为气候投资——该举措有望为发展中国家释放高达1000亿美元资金。
报告同时呼吁拆除诸如投资条约相关条款等障碍,这些条款允许企业就气候政策起诉政府。已有349起相关纠纷导致各国政府损失830亿美元。
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议程还包含哪些内容?
贝伦会议另一项重点是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各国阐述其减排目标和具体措施的国家气候方案。要将升温限制在1.5℃以内,全球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前减少60%;但现有国家自主贡献仅能实现约10%的减排。
截至9月底,《巴黎协定》196个缔约方中仅64个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更新版。在德国6月的筹备会议上,多国强调必须在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上弥合这一雄心差距。
与会代表预计还将批准100项全球指标,用以追踪适应进展,使各国成果更具可量化性与可比性。
目前已有172个国家至少制定了一项适应政策或计划,但其中36项已过时。新指标有望推动出台更透明、更有效的政策。
随着地球升温速度创下历史新高,适应已成为气候行动的重要支柱。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警告,适应资金必须在2035年前增长12倍,才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还将推进“公正转型工作计划”,确保气候行动不致加剧不平等。民间团体呼吁建立“贝伦行动机制”,以协调公正转型工作,并为最脆弱国家扩大技术和融资渠道。
会议为何至关重要?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仍是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核心平台。会议通过共识机制推动减缓、适应与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多年来,缔约方会议促成多项里程碑式成果。2015年《巴黎协定》确立了将全球升温控制在“远低于2℃”、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
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同意“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并承诺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升三倍。去年在巴库举行的第29届气候变化大会将发展中国家年度气候资金目标从1000亿美元提升至3000亿美元,并制定了逐步增至1.3万亿美元的路线图。
总体来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三十年来建立的法律框架已有效避免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达4℃的最坏预测。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11月10日(周一)开幕,持续至11月21日(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