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技术伦理:教科文组织通过该前沿技术领域首个全球规范

这一准则性文件的通过,标志着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于2019年启动的广泛进程圆满结束,同时与该组织自2018年开展的人工智能伦理工作紧密衔接。
“神经技术可能成为人类进步的新前沿,但也伴随风险。教科文组织通过采纳该规范性工具来明确边界,保护人类思想不可侵犯这一原则。该文件承载深刻信念:唯有以伦理、尊严和对后代的责任为导向的科技进步,才具有真正价值。”阿祖莱表示。
下一轮重大技术革命
虽然神经技术获得的媒体关注度不及人工智能,但其发展同样迅猛。教科文组织报告显示,从2014到2021年,对神经技术相关企业的投资激增700%。
神经技术包括可直接与神经系统交互以进行测量、调控或刺激的工具。该技术在医疗领域前景广阔:脑深部刺激可缓解抑郁症、帕金森病症状;脑机接口让残障者能通过意念控制假肢或沟通交流。
神经技术的医疗应用已受到严格监管,但在其他领域仍普遍缺乏规范。许多消费者通过智能头带、耳机等日常设备无意识使用该技术,而这些设备利用神经数据监测心率、压力或睡眠,采集的高敏感数据可能泄露思想、情绪、反应,并在未经同意情况下被共享。
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维护人类尊严
新出台的教科文组织标准性文件呼吁各国政府确保神经技术的包容性和可负担性,同时建立保护人类思想不可侵犯性的防护机制。
除对精神隐私的潜在侵犯外,《建议书》还指出神经技术的其他风险,尤其是对大脑尚在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而言,并建议将该群体的神经技术应用限制在治疗用途。同时,《建议书》警示在职场中使用神经技术监测生产力或建立员工数据档案的行为,强调必须取得明确同意并确保信息透明。
《建议书》还强调,急需确保消费者获得清晰易懂的信息,以强化监控可能影响行为或导致成瘾的产品。
教科文组织:新兴科技相关伦理的全球引领者
“该建议书充分彰显了教科文组织前瞻重大科学突破,进而引导其服务公益的使命。但这一突破性进展并非终点,现在必须通过各国立法和具体行动来落实这些原则。”阿祖莱补充道。
数十年来,教科文组织始终引领科学技术进步的伦理监管。2018年,阿祖莱发起制定全球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的重大倡议,该框架于2021年获会员国通过。教科文组织目前正支持80余国将相关原则纳入本国立法。
该建议书的通过是2021年启动的广泛磋商的成果。由法国科学家什内维斯和美国教授法拉哈尼担任主席的国际专家组,整合了来自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学术界和会员国的8000余份建议,拟定了该框架。和在人工智能领域一样,教科文组织将协助会员国评估政策、根据各国优先事项制定路线图并提升它们应对神经技术挑战的能力。
《建议书》将于11月12日在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的教科文组织大会结束时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