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开发署警告:气候变化威胁全球粮食生产,低发展国家面临最严重损失

印度中央邦塞霍尔的一片农田,热浪已造成作物受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印度/Vikas Gupta
印度中央邦塞霍尔的一片农田,热浪已造成作物受损。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与气候影响实验室合作,周三通过人类气候前景(HCH)数据平台发布了一项全新重磅新数据集。报告警告称,气候变化必将严重削弱全球农业生产力和人类福祉,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最低的国家将受到最严重影响。

最新的HCH数据显示,即使已经将农民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适应行为纳入考量,所评估的国家中仍有超过90%(即176个被分析国家中的161个)预计到本世纪末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将下降。

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孔塞桑指出,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一场深刻的发展危机。高水平的农业产出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还支撑着人们的生计,并为经济多元化与繁荣打开通道。对农业产量的威胁,就是对当下及未来人类发展的威胁。 

数据覆盖广泛,分析坚实

新的预测数据将气候变量与全球六种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木薯和高粱——的产量联系起来。研究还考察了温室气体排放保持中等水平和排放持续居高不下两种气候情景下,农民可能的适应方式。

HCH分析聚焦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考察了三个时间段:近期(2020–2039年)、本世纪中期(2040–2059年)以及本世纪末(2080–2099年),为100多个国家的超1.9万个次国家地区提供数据。

这些数据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且基于实证的视角,揭示了气温上升与排放路径如何重塑全球粮食体系及人类发展前景。

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将面临最严重的损失

数据显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将在农业生产力方面遭受最严重的打击。

在温室气体排放极高的气候情景下,到本世纪末全国主要作物的中位产量预计将下降约25%至30%。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尤为脆弱,因为当地农民高度依赖雨水灌溉,适应气候变化的资源十分有限。

与此同时,包括主要的小麦和大豆生产国在内的全球“粮仓”经济体也难以幸免。在气候严重变暖的情景下,这些地区的作物减产幅度可能高达40%,并可能引发食品价格、贸易以及全球稳定的连锁反应。

呼吁公正的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研究结果呼应了在巴西召开的第30届气候变化大会前发布的《贝伦宣言》发出的呼吁,强调粮食体系与公平性必须成为全球气候战略的核心。

研究同时表明,减排的确能带来显著差异。如果各国将排放降至中等水平,到2100年,农作物损失将比高排放情景下减少一半以上。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均得以体现,说明果断的缓解措施与适应行动能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通向可持续与公平未来的道路在于以人为本的气候行动。”孔塞桑补充说,“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营养和可靠的食物,不仅关乎生存,更是人类尊严与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