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真相:不能让记者独自承受风险

九成记者被害案件无人问责
杀害记者,是压制媒体最极端的手段。自1993年以来,共有1800多名记者因报道新闻和向公众传播信息而惨遭杀害。除此之外,记者也频繁遭受到其它类型的威胁,包括绑架、酷刑和其它类型的人身攻击,以及骚扰,特别是网络骚扰。针对记者的暴力威胁和攻击会给媒体从业者营造恐惧的氛围,进而阻碍所有公民自由传播信息、意见和思想。
在许多情况下,针对记者的暴力威胁和攻击并没有得到妥善调查。每十起案件中,就有九起案件的肇事者都未受到惩罚。有罪不罚助长暴力循环,往往也是社会冲突升级、法治与司法体系崩溃的前兆。逍遥法外的施害者愈发肆意妄为,而记者和公众则陷入恐惧与沉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有罪不罚现象无论发生在何处,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人的不公,而且是对新闻自由的侵犯,是对更多暴力行为的煽动,是对民主制度本身的威胁。
他强调,各国政府都必须调查每一起案件,起诉每一个犯罪人,并确保记者在任何地方都能自由地开展工作。他同时指出,在所有冲突中,加沙一直是记者死亡人数最多的地方,必须进行独立公正的调查。
古特雷斯说:“如果记者遭到噤声,我们所有人就会失去发言权。让我们团结起来,捍卫新闻自由,要求追究责任,并确保那些敢于对权力说真话的人能够无所畏惧地这样做。”
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女性记者面临新型性别暴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新闻自由的主要倡导者,今年将纪念活动主题定为“共议性别暴力:关注人工智能助长的针对女性记者的性别暴力”,重点关注女记者在数字空间中遭受的威胁,以及这类暴力对言论自由造成的广泛“寒蝉效应”。
数字化为表达与公共讨论带来新机遇,但也制造了新的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使“技术助长的性别暴力”愈发猖獗,包括性别化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影像、恶意监控与网络骚扰。女性记者、政治家和科学家等公众女性成为攻击的主要目标。
根据教科文组织报告《不寒而栗:针对女记者的网络暴力全球趋势》,73%的女记者曾遭受与工作相关的网络威胁或侮辱,四分之一因此在现实中受到攻击。 全球范围内,58%的年轻女性和女孩在社交媒体上经历过网络骚扰。
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共议性别暴力”倡议呼吁各方携手行动,通过政策改革、公众倡导与数字平台问责等举措,共同营造一个更安全、更平等的线上与线下环境,让女性记者能够无惧威胁,自由发声,继续用文字和镜头捍卫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