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欧洲与中亚暴力侵害儿童现状严峻,儿基会呼吁全面终止体罚与心理虐待

全球数百万儿童经常在家中遭受暴力管教。
儿基会/Patricia Willocq
全球数百万儿童经常在家中遭受暴力管教。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周一发布的新报告显示,在欧洲和中亚有数据记录的国家和地区中,近三分之一的儿童在家中遭受体罚,多达三分之二的儿童遭受心理伤害,这也是该地区最常见的儿童暴力形式。儿基会呼吁各国政府将承诺转化为行动,终结一切形式的暴力侵害儿童行为。

《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欧洲和中亚地区的暴力侵害儿童状况》报告显示,包括掌掴、拧掐、殴打在内的体罚行为,影响着该地区超过30%的儿童;而包括威胁、羞辱和语言虐待在内的心理攻击,在有数据记录的15个国家和地区中影响着多达69%的儿童。

儿基会欧洲及中亚区域主任多米尼西斯表示,暴力正在塑造该地区许多儿童的童年,而施暴者往往是那些本该保护和照顾他们的人。

父母缺乏情绪管理能力

数据显示,超过90%的父母认为体罚和心理伤害没有必要,但许多人仍然使用这些做法,这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情绪管理能力,也不了解暴力管教对儿童发展和行为的长期危害。

遭受身体或心理暴力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遇到困难,并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这些影响可能延续至成年,增加家庭和社区中未来暴力的风险,助长一种本可预防的代际虐待循环。

性暴力和校园暴力

报告还关注了性暴力和校园暴力的普遍性。在19个欧盟国家中,据报告有1%至4%的女性在15岁前受过性暴力,实际数字可能更高。此外,该地区11%的儿童在学校遭受欺凌,15%的儿童遭受网络欺凌,10%的儿童参与过肢体冲突。

全球范围内,暴力侵害儿童每年造成约7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约8%。

行动呼吁

目前,欧洲和中亚地区的55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38个在所有场所禁止体罚,家庭也包括在内。多米尼西斯表示,在所有场所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是关键一步,但还需各国政府进一步努力,为家长和照护者提供育儿课程、家庭支持,并建立健全的儿童保护体系、预防和应对暴力的一线服务等。

报告指出,发源于冰岛的“巴纳胡斯模式”等成功范例为受暴儿童提供多学科、儿童友好的支持服务,展示了跨领域协作在帮助儿童寻求司法公正、走出创伤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加速进展,儿基会在周一发布的政策简报中提出六项建议:所有场所禁止一切形式的体罚;投资育儿项目和家庭支持服务,推广积极管教;扩大儿童友好型司法和社会服务的覆盖范围;推广安全、包容、无师生暴力的学习环境;优先加强数据收集与监测,以跟踪暴力状况和评估进展;确保没有任何儿童被遗忘,包括残障儿童、流动儿童及寄养儿童。

结束针对儿童的暴力不仅是《儿童权利公约》下的法律义务,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全球承诺。然而,该地区目前尚未走上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