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居日: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共建韧性家园

城市在承受危机重压
世界人居日由联合国大会于1985年设立,1986年首次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庆祝活动。
该国际日也标志着人居署“城市十月”的开始:从月初到10月31日的世界城市日,用31天来促进可持续城市的未来。
古特雷斯表示,在这个快速城市化的世界里,城市往往承受着当今各种危机的影响
他表示,城市不只是砖瓦水泥,它承载着家的希望。冲突、政治不稳定和气候紧急状况已迫使1.23亿人离开自己的家园——其中大多数人前往本就承压的城市和城镇寻求安全庇护。
他指出,大约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非正规住区,而且超过3亿人根本无家可归。卫生服务、水系统和交通网络不堪重负,新灾难的风险也在逼近。
然而,城市正是各种解决方案可落地生根并发展完善之地。在人们开展包容各方的规划时,新来者有助于推动经济、加强社区建设和丰富文化。
构建包容之城
古特雷斯表示,值此世界人居日之际,人们聚焦于各种解决方案——改善住房、保障土地权以及完善水和环境卫生等, 并认识到市长和地方政府的重要领导作用以及城市社区、尤其是妇女和青年的韧性。
他强调,最重要的是,人们寻求共享创新,帮助确保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等最弱势群体获得服务机会。
危机在城市中蔓延
人居署执行主任罗斯巴赫在致辞中表示,每一场危机中都有人类的身影。如今,危机正在城市中蔓延。
冲突、动荡与气候变化迫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2024年,创纪录的1.23亿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大多数人涌入本已不堪重负的城市寻求安全。
与此同时,全球近30亿人居住环境简陋,超过11亿人生活在非正规住区和贫民窟。
重建家园 重塑希望
但她指出,危机并不一定意味着绝望。
人居署见证过社区在住房、土地与基本服务得到优先保障后重焕生机的实例。在伊拉克,流离失所的家庭重获家园和安定生活;在索马里,土地权益的改善为边缘群体带来希望;在黎巴嫩,包容性社区改造让割裂的街区重归团结。
这些故事提醒人们:重建家园远不止于砖瓦和水泥,更关乎于守护尊严,关乎于重燃希望。
罗斯巴赫呼吁所有人——政府、合作伙伴与社区——立即行动起来。
在应对全球危机时,把住房放在核心位置,并将城市打造为所有人共享的安全、机遇与韧性之地。
她表示,2026年5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将举办世界城市论坛。届时,将围绕“安居世界:安全与韧性的城市和社区”这一主题齐聚一堂。让人们带来解决方案、推动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