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病毒全球蔓延 世卫组织呼吁加强防控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患者通常出现急性发热和严重关节痛,并伴随肌肉痛、头痛、皮疹等症状。虽然大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但部分人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出现关节炎样疼痛。该病极少致命,但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较大负担,尤其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地区。
多地出现大规模爆发
世卫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9月30日,全球40个国家报告了44.5万例疑似和确诊基孔肯雅病例,以及155例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呈现高度不均衡:美洲地区报告了22.8万例(占全球半数以上),欧洲地区因法国海外属地(如留尼汪)的疫情出现异常激增,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本次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为有记录以来最大规模。截至9月27日,广东省共报告16452例本地确诊病例,主要集中在佛山市(10032例)、江门市(5209例)、广州市(590例)等地。此外,广西、福建、湖南等省份也报告了少量本地病例。截至目前,所有报告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
世卫组织强调,这种“区域性爆发”模式使得疫情难以被简单定义为全球性上升,但病毒通过旅行者扩散、伊蚊媒介广泛分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等因素,导致传播风险持续加剧。
病毒呈跨境传播趋势
世卫组织表示,2025年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基孔肯雅病毒本地传播记录。其中,有27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埃及伊蚊种群,但未报告本地传播病例。除此之外,白纹伊蚊种群也是基孔肯雅的媒介蚊虫,且更易传播携带E1 226V突变的基孔肯雅病毒株。
感染者的跨境流动可能将基孔肯雅病毒带入新地区,只要当地存在伊蚊种群和易感人群,就可能建立起本地传播。居民免疫力的缺乏、有利媒介蚊虫繁殖的环境条件、监测诊断能力的不足、人员流动与贸易增加,均会加剧传播风险。
基孔肯雅病毒病通常会导致较高的人群感染率。在岛屿等小范围地区,当一定比例的人群感染并获得免疫后,传播动态可能会暂时中断。但在人口较多地区,如果仍有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存在,传播就可能长期持续,从而导致规模性暴发。这类疫情往往会因感染人数众多而对医疗系统造成沉重负担。
加强疾病监测、提升蚊媒监测与防控能力、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准备水平,是减缓进一步传播的关键。
呼吁加强防控
世卫组织表示,避免蚊虫叮咬、减少蚊子滋生地是防止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最佳保护措施。这需要动员社区,社区通过每周清空和清洁盛水容器、处理废物和支持当地的蚊虫控制规划,在减少蚊虫滋生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疫情期间,可喷洒杀虫剂以杀死飞行的成年蚊子,杀虫剂应用于蚊子降落的容器内部和周围的表面,并用于处理容器中的水以杀死未成熟的幼虫。这也可以由卫生主管部门作为控制蚊子数量的紧急措施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