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受困于冲突与漠视 罗兴亚难民危机牵动世界目光

新抵达的罗兴亚难民乘船穿越孟加拉湾,从缅甸抵达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后正徒步上岸。
儿基会/Patrick Brown
新抵达的罗兴亚难民乘船穿越孟加拉湾,从缅甸抵达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后正徒步上岸。
逾75万罗兴亚穆斯林逃离缅甸、涌入孟加拉国拥挤的难民营已逾八载,这场人道主义危机至今悬而未决。本周二,各国领导人、联合国官员及民间社会团体将齐聚纽约举行高级别会议,旨在不仅应对这场紧迫的人道主义危机,更要破解导致危机存在的地缘政治僵局。

作为联合国大会年度高级别辩论周的重要议程,此次会议将决定罗兴亚人的命运:援助预算的持续缩减与缅甸境内冲突的不断升级,正将这个“全球最受迫害的少数族裔之一”推向深渊。

与会代表将讨论罗兴亚穆斯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权保障议题,同时探索政治、社会和安全措施,以确保罗兴亚人和其他难民安全、自愿、有尊严地返回家园。

与此同时,逃离缅甸的罗兴亚人并未减少。遭受创伤的罗兴亚人继续涌入孟加拉国南部,给本已深重的人类苦难增添了新的伤痕。

永无止境的困境

缅甸东部的一个境内流离失所者营地。
人道协调厅/Siegfried Modola

罗兴亚人作为缅甸境内长期被剥夺公民身份与基本权利的穆斯林少数群体,在历经多轮暴力迫害后大规模出逃。2017年,这场镇压达到顶峰,被时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扎伊德将其定性为“教科书式的种族清洗”。

逃入孟加拉国后,他们在科克斯巴扎尔建立的紧急避难所,如今已演变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难民营。

然而,最初的临时安置已滑向长期危机。当前几乎没有任何一条返回缅甸的安全路径——该国军政府仍在系统性迫害少数民族,并深陷国内武装反抗的泥潭。

与此同时,在孟加拉国的罗兴亚人仍面临有限的教育与工作机会,而频发的安全事件、人口贩运,以及与收容社区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着他们的生存困境。

体系或将崩溃

孟加拉国临时政府首席顾问、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周五在联合国大会年度辩论中发出了迄今最严厉的警告。

他指出,世界粮食计划署已警示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若不紧急注入新资金,每月口粮配给将被迫削减至每人仅6美元。此举不仅会将罗兴亚人推向更深的饥饿深渊,加剧营养不良危机,更可能迫使他们采取极端手段求生。

尤努斯呼吁国际捐助方加大援助力度,但同时强调,这场危机的根源始终在于缅甸境内:

他表示,若开邦境内基于文化认同的罗兴亚人权利剥夺与迫害仍在持续,扭转其边缘化进程已刻不容缓。

他强调,必须通过包容各方的政治解决方案,确保罗兴亚人以平等公民身份融入若开邦社会,并享有同等权利。

多位领导人对此表示赞同,指出罗兴亚人的处境实为地缘政治僵局中更广泛矛盾未能解决的一个缩影。

古特雷斯:“我们不会放弃”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赴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探望斋月期间的罗兴亚难民。
国际移民组织/Hossain Ahammod Masum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初视察科克斯巴扎尔难民营时指出,这片营区是"对国际社会未能找到解决方案之集体失败的残酷警示"。

他重申,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保障罗兴亚难民能够安全、自愿、有尊严地返回缅甸,呼吁各方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切实保护平民,为民主制度落地生根创造必要条件。

然而,由于上述前提条件目前均未满足,难民回归事宜实际上已陷入停滞。

古特雷斯为此敦促国际社会,在缅甸境内的冲突与系统性迫害未彻底结束之前,必须持续为孟加拉国境内需要庇护的流离失所者提供坚定支援。

缅甸持续深化的政治危机

自2021年2月1日军事政变以来,缅甸持续陷入暴力冲突与社会动荡的深渊。

冲突已导致数千平民丧生,数百万人被迫逃离家园,超过半数人口亟需人道主义援助。洪涝与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使本已脆弱不堪的基础设施面临更大压力。

在这场危机中,罗兴亚人、克钦族、掸族与钦族等少数民族承受着尤为深重的苦难。

军方被指控实施系统性的侵犯人权行为,包括任意拘留、酷刑和法外处决等多项可能构成危害人类罪的行径。学校、医院及宗教场所亦未能幸免,屡屡成为无差别袭击的目标。

希望、勇气与韧性

联合国缅甸人权状况特别报告员汤姆·安德鲁斯既高度赞扬缅甸民众展现的非凡勇气,也严正警示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威胁。

去年11月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年度报告后,他向《联合国新闻》表示:"我在缅甸人民身上看到了不屈的精神与非凡的勇气。他们令我肃然起敬,也正是他们赋予我坚定的信念——这场噩梦终有结束之日。他们,就是我希望的源泉。"

值此各国政要齐聚纽约之际,多位人权倡导者指出:当前核心议题已超越资金援助的范畴,关键在于国际社会是否具备打破僵局的政治意愿——这场旷日持久的危机,早已成为全球治理失灵与人类苦难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