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联合国80后

1945年,《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签署,世界因此拥有了一份以和平与合作为核心的蓝图。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一愿景正遭遇重重考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单边主义抬头,多边体系承压。联合国能否砥砺前行?年轻一代联合国人正在以行动做出回应!
由联合国全球传播部与上海文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制作的纪录片《联合国80后》,跨越四大洲历时一年拍摄和制作,将镜头对准年轻一代联合国工作人员。他们或许只是庞大机构中的普通一员,却以专业、勇气与坚持,守护着联合国的初心与理想。
影片通过五位典型人物的故事,串联起难民救助、人道主义救援、气候变化、跨国犯罪打击和维和行动等多个领域。他们的面孔,成为今日联合国最鲜活的注脚。

从难民到守护者:罗比娜的转身
影片的第一位主角是来自南苏丹的罗比娜·科洛克(Robina Kolok)。她幼年时逃往肯尼亚,在联合国难民署的资助下完成学业。如今,她已是难民署的高级采购官,负责物资供应链管理。
她深知“一袋面粉就能改变一个家庭命运”。影片中,她重返难民营,见证了教育和职业培训如何帮助难民走出困境。她说:“我希望更多难民能像我一样,自力更生,而不是做一辈子难民。”

医者仁心:莎拉的加沙坚守
莎拉·萨卡(Sara Al-Saqqa)是加沙地带首位女外科医生,如今担任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的协调员。在被围困的希法医院,她曾连续36天抢救伤员。后来,她放下手术刀,转向人道救援协调工作。她说:“医生可以救几个人,但在联合国的岗位上,我能帮助成千上万的人。”
影片展现了莎拉成为人道事务协调员后,如何在封锁与物资短缺中竭力推动援助。尽管人道救援屡屡受阻、审批延误导致平民丧生,但她与同事们仍在极端环境下坚守,试图为绝望中的加沙人点亮微光——这不仅是对生存的抗争,更是对国际秩序最后的信念。

海平面线上:王婉伊的气候之战
基里巴斯是全球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却也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资源匮乏,极度依赖外部援助。受气候变化影响,平均海拔仅两米的基里巴斯正面临严峻生存危机:海水倒灌侵蚀农田,沿海村庄被迫内迁,渔业资源减少,淡水资源紧张。
在这个太平洋岛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王婉伊正在帮助当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开发开发署北太平洋办公室成立于2021年,是联合国最年轻的办公室之一。影片以婉伊在北太平洋的工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让观众直观感受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以及联合国在其中所做的努力。

守护蓝色海岸:宋四季的海上使命
在斯里兰卡,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协调员宋四季正带领团队打击跨国海上犯罪。从桌面推演到实地战术训练,从法律培训到罪犯改造,她的工作涵盖了完整的任务链条。
这位年轻的韩国裔法律学博士曾在非洲为打击几内亚湾海盗的行动提供法律支持。她指出,跨国犯罪无法凭一国之力解决,唯有通过多边机制才能真正应对。她的故事揭示了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六次出征:文龙的维和生涯
作为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次数最多的维和警察,文龙的故事为影片增添了另一种厚重感。从东帝汶到利比里亚,从普通维和警察到任务区指挥官,他的经历几乎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缩影。
他在2016年南苏丹冲突中目睹战友牺牲,也曾在高烧40度时坚持完成任务。站在联合国总部的维和人员纪念碑前,文龙用朴素的语言道出维和行动的意义:“没有冲突,没有灾难,不再需要联合国维和,这是我们维和人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