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沙教育困境:书包换成行李箱,教室变为避难所

加沙的学校已变成流离失所者的避难所。
联合国新闻
加沙的学校已变成流离失所者的避难所。
"学校本应是我们学习的场所,但我们却将其变成了居住的地方。"戴安娜的这句话,道出了加沙地带成千上万儿童面临的现实——战争彻底颠覆了他们的生活,而今他们可能连续第三年无法接受教育。

她告诉《联合国新闻》:"我们拎着的是装满衣服的行李袋,而不是书包。"

戴安娜和其他学生目前栖身的学校已被改造成流离失所者的避难所。在这些教室里,他们倾诉着对重返课堂的渴望。

自近两年前哈马斯领导的恐怖袭击引发战争、以色列随后发动进攻以来,加沙230万巴勒斯坦居民中大多数人被迫多次迁移。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数据显示,目前仍有近66万儿童失学。

在近东救济工程处下属的一所学校中,昔日的走廊已被改造成拥挤的居住空间。来自加沙城舒加艾耶街区、随家人逃难至此的戴安娜,在这处临时居所倾诉着她的困境:"我们既不能玩耍,也无法学习。教育已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这座收容我们的建筑虽挂着学校的名字,却早已失去教育的功能——我们在这里吃饭、睡觉,仅此而已。"

加沙的学校已变成流离失所者的避难所。
联合国新闻

奔走觅食,而非求学

米斯克在战争中失去了父亲。对她而言,失学的痛苦让这场悲剧愈发沉重。

她说:"我们生命的两年光阴被白白浪费了。若非战争,我现在本该在为开学做准备,购买钢笔和学习用品。而如今,我们却在四处寻找水和食物,终日奔忙于取水点和集体厨房之间。"

她强忍泪水继续说道:"我们只是孩子啊。我们想要的不过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生活。我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我年幼成为孤儿,被剥夺了家人与所有——这一切,究竟凭什么要我们孩子来承担? "

'我们曾手握书本,并获得文凭'

九岁的贾娜表示,她渴望重返课堂。

她说:"我们住在学校里,但我们更想回到这里学习。战争让我们流离失所,如今连食物和饮水都难以保障。"

玛雅感慨战前的生活美好得多。她说:"那时的孩子们能去上学、读书、领取毕业文凭。

如今,玛拉克不再专注于功课,而是终日搜寻塑料和纸板作生火煮饭的燃料。她期盼战争结束,让自己能重返校园。

她哽咽道:"我们希望战争终结。我们要回家,要重回学校,要做有意义的事。我们已经太久没吃到健康的食物了。我们要回家过正常的生活——如今这种日子,根本不能称之为活着。"

剥夺教育权利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成立于1949年,专门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援助。该机构警告,加沙学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正面临成为"迷失的一代"的风险。近东救济工程处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加沙的战争是一场针对儿童的战争,必须立即停止。儿童在任何时候都应受到保护,该地区近百万儿童正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

根据联合国最新报告,加沙超过90%的学校已被摧毁或严重受损。修复和重建这些学校需要大量资源与时间。

近东救济工程处表示,加沙地带约有66万儿童连续第三年被剥夺教育权,并警告加沙儿童有可能成为“失落的一代”。
联合国新闻

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陷入沉寂的课堂

在约旦河西岸地区,近东救济工程处下属学校即将为约4.6万名巴勒斯坦难民儿童开启新学年。

该机构驻西岸事务主任罗兰·弗里德里希强调,面对持续升级的暴力冲突与日益加剧的流离失所危机,这些学校仍是孩子们获取优质教育和人身庇护的重要安全港。

他说:"去年此时,我还在杰宁难民营与孩子们共同迎接新学年的到来。而今,这些学生已被迫逃离家园,难民营中的联合国校舍只是一片沉寂。"

在约旦河西岸北部超过3万名流离失所者中,逾三分之一是来自难民营的儿童。

弗里德里希表示,在东耶路撒冷,近东救济工程处遭遇了史上首次困境——以色列当局于五月强行关闭了该机构所有的六所学校,导致约800名儿童失学,其中仅部分学生得以转入其他学校就读。

对儿童受教育权的侵犯

弗里德里希警告,这不仅侵犯了巴勒斯坦难民儿童的受教育权,也违反了以色列作为联合国会员国应承担的义务。

尽管面临重重阻碍,近东救济工程处仍是约旦河西岸仅次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第二大教育提供者,通过学校、培训中心及混合教学模式持续为学生传递知识。

弗里德里希说:"值此新学季,我们为师生们在逆境中展现的非凡韧性深感自豪。愿所有孩童都能迎来这样的新学年:充盈着求知的热情、友谊的温暖,以及对世界永不停歇的好奇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