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以小丑之名:女性导演用AI讲述“向善”故事

这部仅3分45秒的短片通过AI技术与真人表演的巧妙结合,呈现了一位女性小丑在追逐认同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故事。镜头扭曲旋转、画面虚实交替,在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于“自我”与“面具”的深刻反思。
面具背后的时代肖像
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蒋珊珊谈到为何选择“小丑”作为核心意象:“我觉得小丑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形象符号。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娱乐大众,而自己真实的情感却完全隐藏在面具之下。这个形象特别符合我想探讨的问题。”
在她的镜头中,小丑穿越树林,潜入水下,甚至变成机器人。影片画面流动迅速,场景不断变化,真实与虚构交替出现。对蒋珊珊而言,小丑不只是某种职业身份,更是社交媒体时代普遍存在的隐喻——在外界期待与社会评判的驱动下,人们的自我意识被剥夺,最终忘记了内心真正的模样,这是一场无声的暴力。
她直言道:“人们为了迎合他人而进行自我表演,是否也在扮演某种‘小丑’角色?”
人机共舞的创作革命
《小丑》是蒋珊珊首次尝试以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的作品,展现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AI在电影创作中的多维可能。“其实整个创作还是以我为主导的。AI更多是作为一个合作者,在头脑风暴环节,能够帮我生成一些影片中的独白和台词,帮我更精准地定义某些表达。”
影片中的多个转场和特效镜头均由AI生成。“比如那个小丑从室内举起物品,然后转场到森林的场景,我当时只给了开头和结尾的关键帧提示,完全没有设计具体的转场方式,但AI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为实现这一视听语言,蒋珊珊整合使用了多个AI工具:ChatGPT用于台词撰写,Runway处理视频转场,Midjourney用于生成静态视觉画面,Artlist提供实拍素材,Autodesk则创建了片中机器人角色。
她也指出AI仍有技术限制,比如角色表情不够自然、眼神空洞等问题。“AI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的很出色,但在保持画面连续性,特别是人物面部表情的自然度上还有待提升。”
女性创作者的时代突围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蒋珊珊对AI赋能带来的结构性改变有着更为敏感的观察。她指出,传统拍摄现场的体力要求和长时间工作对女性创作者并不友好,而AI工具的加入则打破了这一壁垒:“AI让居家创作成为可能,我不用长时间待在片场,就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创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入围的四部短片中,有三部均出自女性导演之手。除了《小丑》,西班牙的《孤独》和韩国《沉船之魂》的主创团队也是女性为主。技术的平权效应正在初步显现。
但蒋珊珊也提醒,AI技术本身并非中立。在她输入“小丑”作为关键词时,AI默认生成的是男性形象,她不得不反复强调“女性小丑”以获得符合预期的输出。这一经历折射出算法在性别呈现上的刻板印象,也提醒我们技术治理的复杂性。

科技与叙事的多样探索
与蒋珊珊的《小丑》一同入围的其他三部影片风格各异,均深度融合AI技术,为电影叙事拓展了全新边界。
来自韩国的《沉船之魂》以无对白动画的形式,讲述沉船事故发生后,一位女性投身大海的故事。短片画面完全由AI生成,探讨了因战争、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所面临的无声创伤。
捷克短片《伪装之衣》不同于大多数追求复杂视觉效果的AI影片,试图采用极简主义风格,邀请观众“静思关于外表、伪装与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真相”。
而西班牙短片《孤独》讲述一位独居自然的幽灵渴望陪伴、最终重归自然的故事,以其空灵静谧的气质,呈现出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深切思考。
这四部作品的共同点,是均以AI为关键创作工具,在突破传统拍摄限制的同时,聚焦人文、身份与技术交错的时代命题。
正如国际电联秘书长多琳·博格丹-马丁在峰会开幕致辞中所言:“无论技术发展多快,我们始终要让人工智能服务于全人类和地球。”这一理念,也成为电影节“智能向善”核心价值的最佳注脚。
光影实验中的价值追问
尽管AI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与便利,蒋珊珊仍强调艺术创作的初心不可丢失:“最明显的是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但要注意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牺牲质量,那样会失去观众的信任。”
她相信人工智能是“数字大脑”,而人类则是“生物大脑”。“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聊天伙伴,AI可能比真人更了解你;但如果涉及到社会议题或者重大事件的讨论,就要特别小心,因为AI可能会被植入某些偏见。”
影片《孤独》的导演伊莎贝利塔也呼吁,尽管AI降低了创作门槛,但我们仍应警惕被无意义的大量“视觉垃圾”所淹没,当人们消耗了大量资源进行AI生成的时候,需要反思的是,“创作的意义何在?世界是否需要成千上万张批量生产的图片或者影像?世界是否因此改变?”
这也是AI电影节所要提出的问题:在虚拟与真实之间,我们是否还能坚持人类的价值选择?
向善而生的创作温度
对于《小丑》入围AI电影节,蒋珊珊表示:“最感动的是放映结束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主动来找我,说他们很喜欢这部作品。这种认可比获奖更让人满足。而且联合国关注社会议题的定位也很有意义——我们确实应该用AI来做些正确的事。”
正如联合国AI电影节评审、艾美奖得主米凯拉·霍兰德所言:“人工智能向善电影节的核心是突破界限,展示了AI如何拓展电影制作,带来富有创意、引人深思的叙事方式,同时传递积极的理念,探索如何在伦理、社会乃至生存层面,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蒋珊珊和她的《小丑》以技术为笔、以女性视角为镜,描绘了数字时代关于身份与情感的深刻画卷。当小丑的面具在光影中隐退,这场始于技术的艺术探索,也回到了人文与自省的起点。在算法赋能下,一场面向未来的影像叙事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