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背景解析】E1定居点计划:撕裂巴勒斯坦国版图的“钉子”

一名妇女和两个孩子在约旦河西岸杰宁市附近行走。
© 联合国人口基金巴勒斯坦
一名妇女和两个孩子在约旦河西岸杰宁市附近行走。
近日,以色列国防部下属的民政管理局高级规划委员会批准在被占领的西岸E1区修建3401套住房,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为什么以色列执意推动这一项目?为何说此举将“葬送巴勒斯坦建国的构想”?

在约旦河西岸,一块面积仅12平方公里的荒凉丘陵,正在成为决定巴以未来命运的关键地带。这就是E1区(East 1 Area)。对以色列而言,这里是连接耶路撒冷与最大定居点马阿勒阿杜明的战略走廊;对巴勒斯坦人来说,这里却意味着未来独立国家被彻底切割的危险。

改变地缘格局的走廊

E1区地图。
人道协调厅
E1区地图。

E1位于东耶路撒冷以东,紧邻以色列主干道1号公路,地处东西走向的重要交通线。这里丘陵起伏,分布着多个巴勒斯坦和贝都因社区,同时设有大型以色列警察总部。该区属于西岸C区,目前完全由以色列军事和民事当局控制,由马阿勒阿杜明管理。

若大规模定居点落地,耶路撒冷和马阿勒阿杜明将连成一体,形成巨大的“定居点走廊”。这一走廊将像楔子般插入巴勒斯坦腹地,彻底切断西岸南北的连贯性,使东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拉马拉的巴勒斯坦区域无法连成一片。对“两国方案”而言,这几乎意味着一个地理上可行的巴勒斯坦国不复存在。

三十年博弈与较量

E1并不是新近提出的构想,而是伴随以色列定居点扩张战略逐渐浮出水面的。

据报道,1991年,沙米尔政府首次将E1部分地区纳入马阿勒阿杜明地方委员会规划。1994年,拉宾政府进一步扩大边界并启动规划,但未开建。此后,几乎每一届以色列政府都曾拿出E1议题。

2012年,巴勒斯坦在联合国获“非会员观察员国”地位,以色列随即宣布重启E1计划作为“惩罚”,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对。2020年,内塔尼亚胡曾试图推动审批,但因政治和外交阻力再次停滞。

如今,以色列极右翼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批准3400套住房的决定,标志着该争议已久的计划从“多年冻结”正式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贝都因人的生存威胁

E1并非一片无人之地,而是约18个贝都因社区的家园,总人口超过3500人。居民大多依靠放牧维持生计,生活方式延续了数百年的游牧传统。然而,他们搭建的帐篷和简易房屋几乎全部缺乏以色列当局的建设许可,因此长期面临被拆除的风险。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表示,自2009年以来,以色列当局在该地区已拆除了500多座巴勒斯坦人建筑,造成900多人流离失所。仅2025年上半年,就有68座建筑被拆毁。尤其是在8月12日至14日三天内,当局向多个贝都因社区发出42份新的拆除令,紧张气氛陡然升级。

联合国机构多次警告,E1计划的推进将导致大规模强制迁移,贝都因人不仅会失去土地和家园,其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也将面临瓦解。对巴勒斯坦社会而言,这是一场“文化抹除”。

触碰全球“红线”

E1长期被视为巴以冲突的“红线”之一。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明确指出,以色列在被占领的西岸(包括东耶路撒冷)建立定居点违反国际法,违背联合国多项决议。2024年7月19日,国际法院发布咨询意见,直言以色列应立即停止所有定居点建设,并撤出定居者。

欧盟则强调,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都不可接受。美国虽然是以色列最重要的盟友,但往届政府也普遍认为E1的推进是“不可触碰的雷区”。

然而,以色列政府一再强调,E1是保障安全的必要举措。该国政客指出,马阿勒阿杜明拥有超过4万居民,如果与耶路撒冷失去直接联系,将面临孤立和威胁,因此必须通过E1走廊保持连通。

两国方案的试金石

围绕E1的角力,实际上是巴以冲突长期矛盾的缩影。一方面,巴勒斯坦人坚持追求一个领土完整的国家,另一方面,以色列则以历史和安全为由不断扩大实际控制。

E1的推进,其意义已远超一个定居点。它不仅关乎领土,更是国际社会能否捍卫国际法、能否维系“两国方案”的试金石。长期以来,“两国方案”被视为中东和平的核心构想,倡议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独立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国家,并让耶路撒冷成为两国首都。若E1真正开建,巴勒斯坦国家的地理可行性几乎将被彻底摧毁。

E1是否会真正钉死“两国方案”,目前仍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计划若付诸实施,巴以关系将进一步撕裂,地区紧张局势将加剧,而国际社会的政治与道义承诺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