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联合国贸发会议:内陆国家在世界眼中近乎隐形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海岸的集装箱。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Jan Hoffmann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海岸的集装箱。
受制于地理条件和全球市场压力,全球32个内陆发展中国家仍处于最贫困且最受忽视之列。正在土库曼斯坦阿瓦扎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内陆发展中国家问题会议上,与会各方日益呼吁破解高贸易成本、投资缺口和持续扩大的数字差距等发展桎梏。

尽管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但从玻利维亚到不丹和布基纳法索,内陆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仅为1.2%,而其人口却占全球人口的7%以上。其中许多国家也是最不发达国家,面临着全球范围内最高水平的贫困、粮食安全和经济脆弱性问题。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在会议间隙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些国家在世界舞台上近乎隐形,国际社会未能充分关注到它们面临的特殊挑战。

她强调,若缺乏国际关注和协同行动,这些国家将长期陷入结构性发展困境。

高成本 低回报

地理的制约始终是这些国家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作为没有直接出海通道的内陆国,其国际贸易完全依赖邻国过境运输——而这种跨境物流往往受制于陈旧落后的基础设施体系。

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这导致其贸易成本平均比沿海国家高出1.4倍。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边境延误、法规碎片化和数字系统落后,出口流程可能拖延数周甚至数月。

格林斯潘强调,在海关程序中采用数字工具可将边境等待时间从三天压缩至三小时。为此,区域性协定和数字倡议已成为关键突破口。

其中,由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推动的《亚洲及太平洋跨境无纸贸易便利化框架协定》成效显著。该协定已在多个亚太国家生效,通过减少文书工作、实现海关自动化和统一标准,使流程更快捷、成本更低廉、操作更透明。无纸化贸易还有助于遏制腐败,缓解语言障碍带来的挑战。

据亚太经社会估算,实施跨境无纸化贸易措施可使无直接出海口的亚太国家贸易成本降低高达30%,并为整个亚太地区增加近2600亿美元的出口潜力。

基础设施与区域一体化

即便货物运抵边境口岸,薄弱的国内交通网络仍会拖累贸易进程。公路和铁路往往发展不足、资金匮乏,或易受气候灾害冲击。

格林斯潘指出,区域基础设施,如非洲北部走廊具有关键作用。她举例说明,通过走廊投资与协调,部分边境的等待时间已大幅缩短。

但单靠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需配套建设数字系统和强有力的区域伙伴关系。对内陆国家而言,区域一体化至关重要。因为当实现区域整合时,这些国家的地理区位劣势可转化为物流枢纽优势,从而以增值方式融入全球价值链。

突破资源陷阱

这些国家还面临另一个结构性难题——过度依赖大宗商品。超过80%的内陆发展中国家依赖矿产、石油或农产品等原材料出口,这使它们极易受到全球价格波动和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冲击。

格林斯潘指出,这些国家培养了人才,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为大宗商品行业难以创造未来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岗位。

关键在于推进经济多元化转型,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数字服务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受地理限制较小。

投资困境

要实现这一发展潜力,这些国家亟需投资,但现状却远未达标。尽管已实施135项旨在吸引外资的法律政策改革,过去十年间其外商直接投资平均下降了2%。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数据证实了这一差距:亚洲内陆国家人均获得的基础设施投资远低于沿海国家,而其交通运输需求强度却在显著提高。

格林斯潘指出:"各国政府正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但资金仍未如期而至。

究其原因,高风险因素、担保机制缺失以及对短期融资的依赖,让投资者却步不前。她强调:"多边开发银行必须伸出援手,我们需要长期优惠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