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警报突显全球早期预警系统关键作用

联合国支持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称,地震震中位于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震级为8.8级。日本的核设施未受到影响。然而,沿海社区保持高度警觉,居民被建议撤离至高地或向内陆转移。
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表示,地震发生几分钟内就发出了警报。虽然日本全国的威胁等级随后被下调——海浪实测高度为1.3米——但居民被敦促继续留在避难所,直至海浪威胁完全解除。
震后记忆犹新
日本仍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记忆犹新。当时的灾难造成超过1.8万人死亡。
而仅在去年,能登地区发生的里氏7.6级地震也导致约500人死亡,15万户房屋受损。
2011年的地震还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重大事故,造成大规模人员撤离和长期环境影响。
此次被报告为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十次地震之一,促使各国密切监测可能产生的次生影响。警报已覆盖美国西海岸、从墨西哥到智利的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等太平洋岛国。
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基肖尔表示:“8.8级地震属极强地震,每提升一个震级,其破坏力会呈指数增长。8级地震的破坏力是7级地震的约30倍。”
速度堪比客机
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基肖尔指出,海啸具有广泛影响力,可携带巨大能量并快速传递至沿岸地区。
他说:“它们的传播速度可以与喷气式客机相当”。海啸的生成和传播可通过布设在深海的压力传感器(即海啸仪)进行实时监测。这些浮标通过卫星将数据传送至各国气象中心,后者据此进行建模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布警报。
基肖尔强调:“这是极具威胁性的自然灾害类型,2004年印度洋海啸在一个多小时内就从印度尼西亚蔓延至斯里兰卡,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经验教训与多边合作
除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在协调全球早期预警系统方面的作用外,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致力于推动各国统一使用和维护海啸监测系统,确保预警数据标准一致。
这些努力与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全民早期预警倡议”高度契合,该倡议旨在确保到2027年,全球所有人都能获得能够挽救生命的多灾种预警系统。
目前,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主要分布在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仍无法获得有效的预警服务。
基肖尔指出:“海啸预防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共享观测数据以运行海浪模拟系统的算法。”
他指出:“相隔数千公里的国家面临着相同的灾害风险。如果各方不共享海洋中关键区域的观测数据——不仅仅是灾害发生地的数据——我们就无法向公众发出及时有效的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