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脆韧之间:2025年全球经济的迷雾与路径

增长上调的背后:关税博弈与金融宽松的暂时红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本期报告中上调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0%,高于4月预测的2.8%,并预计2026年将进一步增长至3.1%。这本应是一项鼓舞人心的指标,但这份“成绩单”却离不开一系列人为干预带来的短期效果。
其中最关键的变量是关税政策。7月27日起,中美两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展开第三次关税谈判,双方决定将“现行暂停加征关税”的措施再延长90天。其余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在经历关税磋商后与美国达成临时性缓和协议,并将进一步加税的最后期限推迟至8月1日。这一“喘息期”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加速进出口操作,掀起一轮“抢进口”效应,推动贸易量和企业投资短暂跃升。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的“大而美法案”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税收激励与财政支出,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增长。美股强劲反弹、美元贬值、新兴市场资本流入增加,共同营造出一个“意外宽松”的金融环境,使得全球市场有了繁荣迹象。
表面繁荣:真实结构却在悄然失衡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醒,全球经济的表面繁荣掩盖了深层次的扭曲与风险。例如,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实际GDP有所下降,折年率为-0.5%,私人消费疲弱,而贸易与企业投资异常强劲,这反映出经济活动过于依赖前置效应而非内生动力。
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在表面上提速至2.5%,但若不计入爱尔兰对美国药品出口的历史性大幅增长,其实际增速仅为1.4%。
日本方面,私人消费与净出口持续低迷,经济增长折年率为-0.2%。全球通胀方面,美国面临新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而欧元区则深陷低迷,通缩风险不容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尽管实现了6.0%的GDP折年增速,部分得益于人民币贬值与财政刺激,但内需仍未全面恢复,反映出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内生疲软。
前景迷雾:下行风险依旧主导
本期《世界经济展望》再次强调,未来经济前景的主要风险仍偏向下行。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
首先是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果到8月1日,关税税率被重置于4月2日宣布的或更高的水平,并且铜被征收目前宣布的高达50%的关税,则2025年全球增长率将下降约 0.2个百分点。
第二,地缘政治风险。中东局势、乌克兰战争若出现进一步冲突,可能扰乱全球供应链,并推高能源和原材料价格。
第三,财政赤字与金融脆弱性。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高企,若最终导致市场对其财政可持续性丧失信心,可能推高期限溢价并引发新一轮全球金融收缩。
第四,存货错配与需求回落。上半年“抢进口”所形成的高库存,若无法在下半年实现消化,将导致企业面临存货成本上升与订单骤减的双重打击。
中国角色:在全球动荡中稳中求进
在本轮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是少数几个实现显著上调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2025年GDP增长预测从4月的4.0%大幅上调至4.8%,上调幅度达到0.8个百分点,为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高。2026年的增长预期也被上调至4.2%,反映出中国上半年经济活动超出预期的表现。
促成这一增长的关键在于外部出口的强劲表现和货币政策环境的变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拉动,其中人民币贬值提高了出口竞争力,同时对全球其他市场的出口增长足以抵消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下降。这也显示出中国在调整外贸结构方面的灵活性和市场多元化策略的成效。同时,政府财政措施对国内消费形成了一定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通胀水平依然温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5年核心通胀仅为 0.5%,为主要经济体中最低。这为中国在必要时采取货币宽松措施提供了空间,也让其具备更大的政策灵活性。
尽管短期增长数据亮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未忽视风险。报告提示,当前的强劲表现部分反映了全球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所引发的出口前置效应,未来几个季度可能难以持续。
政策选择:合作与改革仍是唯一出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强调,各国要想真正突破当下增长困境,必须同时推进国际合作与本国结构性改革。
首先,应尽快建立稳定、透明、具可预见性的贸易政策框架。在当前多边体系运转受限的现实下,务实的区域协定、双边协议、以及涵盖数字服务与投资的规则创新,可能为缓解贸易紧张与恢复信心打开一条务实道路。尤其是在美中欧三极关系不断重塑、保护主义仍有抬头趋势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制度性协定都将成为市场稳定的基石。
与此同时,财政整顿刻不容缓。报告呼吁各国在继续满足关键民生与基础设施支出的同时,逐步恢复财政纪律,构建中期财政可持续路径。尤其是对那些财政空间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应避免陷入短期赤字刺激的路径依赖,转而通过提升税收效率、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和吸引私人投资等方式实现稳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强调,任何因应贸易冲击而出台的财政干预措施都应具备明确的时限和退出机制,避免成为永久负担。
在货币政策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各国央行在面临贸易摩擦、汇率波动与输入性通胀的复杂背景下,必须保持政策独立性和灵活性。加征关税不仅是贸易措施,更是供给冲击,会传导至物价和预期,进而对央行的利率决策形成挑战。在部分国家通胀尚未稳定之际,贸然宽松可能加剧物价上涨,而在其他需求疲弱的经济体中,适度降息则能起到稳定作用。因此,货币政策不能“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动态调整。
更重要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申,只有通过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全球经济才能摆脱短期刺激与外部冲击的反复牵引,走向真正的可持续增长。这包括在教育、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营商环境、绿色转型等关键领域推进制度性变革。尤其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加速演化的当下,各国能否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将决定其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2025年全球经济并未崩溃,甚至在部分数据上表现亮眼。但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题所示——“持续不确定下的薄弱韧性”,全球增长基础并不稳固。当金融宽松与临时性政策激励逐渐消退,当结构性扭曲浮出水面,各国是否能走出短期思维泥潭,重拾对长期改革与国际合作的承诺,将决定世界经济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