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马日:向人类最古老、最忠诚的伙伴致敬

这座名为“灵马的承诺”的农场由玛丽莎·斯特里亚诺于2010年创立,取名源自她所钟爱的马匹。她说:“这里既是马儿的避风港,也是人的治愈所。”
在联合国大会首次设立的“世界马匹日”(7月11日)来临之际,《联合国新闻》走访了这个养马场。这个新设立的国际日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动物应被尊重与善待,马匹也不例外。
忠诚的伙伴,跨越千年
从古代战场到现代疗愈中心,马匹几千年来一直与人类相伴左右。然而,在高度技术化的今天,人们对这段具有深厚渊源的记忆逐渐淡去。
斯特里亚诺动情地说:“马不仅帮助人类生存,它们还参与了美国的建设,它们从事耕地、运输的工作,是我们国家成长的基石。”
许多文化不仅因马的力量、更因它们身上所散发的精神气质而敬重它们。在蒙古——这个提出设立世界马日的国家——马被视为神圣之物,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孩子们往往在学会走路前就学会了骑马,民歌中代代传唱着马的忠诚与高贵。
渐行渐远,却未曾离开
曾作为人类主要交通工具的马,早已被机械所取代。如今,它们主要出现在体育、旅游、治疗和娱乐领域。然而,马的价值从未消失,只是被忽视。
斯特里亚诺说:“它们没有失去价值,只是我们不再注意。”
获得第二次生命
在美国,许多年老、生病或退役的赛马被运往加墨等地的屠宰场。斯特里亚诺说:“想象一下,辛苦工作15年,倾尽全力,最后却因年老被遗弃。这些马就是我们接收的对象。我们给它们一个新的开始,一个重生的机会。”
目前农场收容了19匹获救马,包括退役警马、种马,甚至年迈的阿米什工作马,每一匹都背负着不同的故事。
斯特里亚诺说:“古斯,一匹相当于人类年龄107岁的老马,过去曾担任治疗马,后来因年老而不适应儿童,现在他和一匹盲马拉蒙娜相依为命。他们的深情陪伴,让我看到马的灵魂。”
沉默中疗愈
马不仅是劳力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共鸣体。它们拥有几乎360度的视野,能敏锐感知环境与人类的情绪。这种天赋使它们成为心理疗愈的理想伙伴。
在“灵马的承诺”中心,马与残障儿童、创伤幸存者、痴呆老人共同生活。它们能安抚焦虑,也能激发久违的快乐。马常被称为“情感的镜子”——能感应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即便当事人自己尚未察觉。
斯特里亚诺解释说:“马是百分百的情感动物,它们不会说谎,也不能容忍虚伪。如果你说自己没事,内心却在崩溃,它们会悄然离开。但如果你真诚地面对自己,无论悲伤或愤怒,它们都会陪在你身边。”
斯特里亚诺记得一位戒毒初期的年轻人,他沉默寡言、神情戒备。当他走入农场时,一匹名叫“心碎者”的母马径直走向他。
斯特里亚诺说:“她走近他,仿佛在说:‘我看到了你的伤痛,我也经历过。但这不是终点,你依然可以去爱。’”
他们一起进入马厩,马躺倒在地,男孩坐在她身旁,把脸贴在她身上,沉默了整整半小时。后来,男孩的母亲出现了,平静的心碎者突然开始嘶鸣、甩头,表现出不安。
斯特里亚诺说:“她像是在保护他不受母亲伤害。那一刻,男孩对我说:‘她藏在宗教背后,从未原谅我——但马看穿了。’”
对斯特里亚诺而言,马能直达人的灵魂。“它们无视伪装,只看真相,而它们选择与我们在一起——即使那真相并不完美。”
剥削与善待的边界
关于马匹是否被剥削的争议从未停止。从拉车马到赛马、马术表演,传统与残酷之间的界限何在?
斯特里亚诺直言:“我讨厌赛马,也许它曾经有意义,但如今只是金钱游戏。它们被注射药物、圈养过度、被利用到极限,然后送去宰杀。”
但她也承认,伦理问题并非非黑即白。“我不认同为了一个生命牺牲另一个生命。”当被问及中央公园的马车时,她说。“那些马匹养活了一个家庭。我们必须寻找平衡。但我们不能忘记,马不是工具,它们是生命。”
感谢与共生
对斯特里亚诺和她的团队而言,农场是一方净土,是人与马重新建立信任的地方。她说:“每天,当我走进马厩,它们朝我走来,我心中都充满感激,因为马的爱是自愿的。这意味着一切。”
向伙伴致敬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6080万匹马。美国拥有241万匹马和驴,分布于6.3万个农场。欧盟的马匹数量达700万,创造约80万个与马相关的就业岗位。蒙古国则拥有340万匹马——几乎人均一匹。
马、驴和骡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不可或缺。粮农组织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约1.12亿匹工作马和驴,支撑着中低收入国家约6亿人的生计,承担着水、粮、燃料等基础运输任务。
2025年7月11日,首个“世界马匹日”,联合国呼吁全球铭记这份跨越千年的情谊,感谢马匹的辛劳、信任与耐心。正如斯特里亚诺所说:“马是上天的礼物。我们无权失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