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联合国贸发组织:铜贸易瓶颈危及全球绿色与数字经济转型

西澳大利亚一个矿场的矿石,含有铜、钴和镍。
© Unsplash/Paul-Alain Hunt
西澳大利亚一个矿场的矿石,含有铜、钴和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组织在周二发布的最新《全球贸易更新》报告中警告,迫在眉睫的铜短缺可能阻碍全球向清洁能源与数字基础设施的转型。该报告将铜定位为"绿色与数字经济新时代的战略性原材料",并称其将成为检验全球贸易体系能否应对资源压力挑战的试金石。

报告指出,铜是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智能电网的关键材料,但当前供应已难以满足需求。预计到2040年全球铜需求量将增长逾40%,然而矿石品位下降、地缘政治风险以及长达25年的新矿开发周期,构成了结构性挑战。若要满足预期需求,到2030年全球需新增80座铜矿并投入2500亿美元资金。

资源富集国出口粗铜却错失增值红利

报告表示,全球逾半数铜矿储量仅分布于五个国家——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刚果民主共和国与俄罗斯,但价值增值主要发生在其他地区。中国目前进口全球60%的铜矿石,精炼铜产量占比超45%。

报告发现,许多资源富国被困于价值链底端,只能出口原材料而无法实现工业化。关税递升效应(精炼铜关税不足2%,而铜板铜线等制成品关税高达8%)进一步抑制了产业升级。

主要铜出口国的经济复杂度普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凸显出加强基础设施投资、技能培训及针对性贸易政策的紧迫性。

全球约20%的铜供应来自回收

2023年,全球再生精炼铜产量达450万吨,占总产量的近五分之一。美国、德国和日本是主要废铜出口国,而中国、加拿大和韩国则是最大进口国。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铜回收产业蕴藏战略机遇:发展本土回收能力既可降低进口依赖、减少碳排放,又能推动循环经济实践——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作为全球铜加工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

报告表示,中国作为全球铜加工枢纽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供应链上游环节,智利与秘鲁两国合计占据全球铜矿石及精矿出口量的近一半。赞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是粗铜主要出口国,其中约60%的出口量最终流向中国。

在产业链更下游环节,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精炼铜进口国,其进口规模更远超紧随其后的美国、印度和巴西三国之和。

铜业将成为未来贸易战略的风向标

该报告指出,在全球贸易局势紧张、供应链碎片化及产业政策多变的背景下,铜资源管理将成为关键原材料的战略试金石。这些风险印证了联合国贸发会议此前警告的全球经济普遍放缓与不确定性。

报告呼吁采取更智慧的贸易与产业战略——包括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关税壁垒、构建区域价值链等举措——以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升级,更公平地参与能源与科技转型的价值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