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或缓解贸易摩擦引发的通胀风险

大宗商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量交易、具有统一标准、可替代性强的基础性商品。它们通常被用作生产其他商品的原材料或被广泛消费。能源类包括:原油、天然气、汽油等;金属类:黄金、白银、铜、铝、铁矿石等;农产品类:小麦、玉米、大豆、咖啡、棉花等;畜产品类:牛肉、猪肉、奶制品等。
根据报告,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预计将下跌12%,2026年进一步下滑5%。尽管名义价格依然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但经通胀调整后,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首次低于2015年至2019年之间的平均值,反映出由疫情复苏与地缘冲突驱动的繁荣周期正逐渐终结。
价格持续下跌,波动剧烈创半世纪新高
报告指出,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经历的剧烈震荡已超越1970年代以来的任何十年。新冠疫情初期价格暴跌、2022年俄乌战争引发价格飙升,而当前又进入全面下行周期。世界银行认为,这可能预示着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将更加波动,市场稳定性下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和2026年对能源类商品的影响。能源价格在2023至2024年已经显著回落,有效遏制了全球通胀。预计2025年能源价格将再度下降17%,2026年继续下降6%。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2025年将降至每桶64美元,2026年或探至60美元。煤炭价格在全球发电需求放缓的背景下预计将大幅下跌,2025年下滑27%,2026年再降5%。
粮食价格同样呈现下降趋势。2025年预计下跌7%,2026年再降1%。尽管价格回落可为人道主义援助带来一定空间,但报告强调,这不足以缓解饥荒加剧的风险。联合国估计,今年全球有1.7亿人将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广泛分布于22个高度脆弱的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经济体首当其冲,需加快改革应对冲击
三分之二的发展中经济体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在商品价格下行的背景下,这些国家的财政收入、外汇储备乃至经济增长都将承压。
世界银行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指出:“我们目前经历的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剧烈的价格波动,这对资源出口国来说是个坏消息。”
他呼吁发展中国家实施三项核心应对策略:第一,恢复财政纪律;第二,营造友好营商环境吸引私人资本;第三,把握一切机会推动贸易自由化。
黄金走高,未来走势更趋复杂
在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黄金价格持续攀升,成为投资者“避风港”。预计2025年金价将创历史新高,2026年虽趋于稳定,但整体仍将远高于疫情前五年均值,高出约150%。这反映出投资者对地缘风险、金融政策不确定性及冲突升级的持续担忧。
相比之下,工业金属价格前景黯淡。报告预计,2025至2026年,铜、铝等主要金属价格将下行,主因是全球贸易局势紧张、中国房地产行业疲软及制造业需求下降。世界银行特别指出,这类价格变动将对矿产资源出口国造成压力,影响其财政预算和投资决策。
报告的特别聚焦部分分析了2020年代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繁荣—萧条”周期的变化。数据显示,传统周期平均持续时间为四年左右,但2020年至2024年间的周期仅持续两年,显示当前市场震荡更快、更剧烈。
世界银行集团副首席经济学家、预测局局长阿伊汗·高斯说:“大宗商品价格在2020年代经历了剧烈波动,新冠疫情初期暴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飙升至历史新高,然后再次掉头下挫。在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关键矿产需求激增、自然灾害频发的时代,这可能成为新常态。发展中经济体需要通过扩大财政空间,强化机制机构,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更多就业,才能成功应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复波动。”